時值仲夏,走進衡陽縣大安鄉大興村高標準農田,放眼望去,沃野平疇、田壟齊整,伴隨著嗡鳴聲,無人機正懸停在稻浪之上,為水稻進行農藥噴灑作業。"以前零散的小田改成了連片的大田,增加了耕地面積,提升了機械化效率,降低了糧食生產成本,每年每畝有望增收300元左右……"面對前來走訪調研的紀檢監察干部,種糧大戶曾友良熱情地介紹。
衡陽縣作為傳統農業大縣,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逾60萬畝。針對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投入量大、廉政風險點多、群眾關注度高的特點,今年以來,衡陽縣紀委監委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定位,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域突出問題開展專項整治,一體貫通監督、辦案、整改、治理,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清淤疏堵,筑牢糧食安全根基。
該縣紀委監委堅持科學統籌、靶向發力,成立工作專班,7次組織召開專題部署會議,5次制發工作提示,壓緊壓實農業農村部門主管監管責任、鄉鎮屬地責任,對近年來全縣范圍內高標準農田項目進行全面起底梳理,督促各責任單位開展自查自糾,對問題隱患進行分析研判、分類匯總、及時交辦。
"大伯,這水渠修得可還滿意?施工期間有沒有發現偷工減料?"近日,在長安鄉龍家潭村新修建的小江排水渠旁,督查人員一邊用卷尺仔細測量渠壁厚度,一邊向圍觀的村民詢問施工質量。為確保監督全方位、無盲區,該縣紀委監委加強與農業農村、審計、財政等部門的協作聯動,組建聯合監督檢查組,緊盯項目規劃、施工質量、資金使用、竣工驗收等關鍵環節,采取看臺賬、查問題、看現場、查質量、看擔當、查作風的"三查三看"工作法,對重點項目開展嵌入式監督、拉網式排查,著力發現和解決工程質量不達標、資金管理不嚴格、建后管護不到位等堵點淤點問題,確保高標準農田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截至目前,發現并整改問題 13 個,推動補錄面積 448 畝,補建面積 4378 畝,督促財政撥付農田建設資金5421萬余元。
辦案是最有力的監督。該縣紀委監委通過問題線索起底、監管部門移交、"紀巡審"聯動、大數據"篩查"等方式,深挖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域敷衍塞責、推諉扯皮以及權力尋租、利益輸送等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堅持嚴查快辦、一查到底,形成有力震懾。今年以來,已立案審查調查16人,留置3人,組織處理4人,追繳資金406萬余元。
針對監督檢查和案件查辦中發現的問題,該縣紀委監委堅持"當下改"和"長久立"相結合,推動縣農業農村局進一步修訂完善《衡陽縣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建后管護實施辦法》等6項制度,壓緊壓實"規劃-建設-管護"全周期監管責任,實現"解決一類問題、完善一套制度、治理一片領域"的專項治理成效。
"高標準農田一頭連著糧食安全,一頭系著群眾利益。"該縣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抓好該領域專項整治,緊盯關鍵環節靠前監督、精準監督,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真正成為民心工程、廉潔工程,為鄉村全面振興蓄勢賦能。(謝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