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家風影響下的歧路與歸途
曾經(jīng),趙家和劉家門對門,兩家的孩子小趙和小劉是一對親密無間的好朋友,他們的的童年在同一條石板路上交織,無憂無慮的笑聲在同一條巷子里回蕩。
趙父是個“有本事”的人,溜須拍馬、權錢交易是他的“拿手好戲”,趙家的住所從簡樸的兩居,到豪華的江景房,再到私密的花園別墅,每一次搬遷都是趙父權力游戲的“里程碑”。
趙母作為“賢內助”,也是“功不可沒”,商人們上門送禮金,她“笑臉相迎”“夫唱婦隨”。面對能帶來更多利益的老板,她主動結交,善當“掮客”。對兒子,她也總是耳提面命:“在這個社會上,只有會用手段的人才能爬得更高。”
相比之下,劉家的日子始終平平淡淡,小屋雖不豪華,卻充滿了溫馨和安寧。劉父,一個好干部,憑借不辭辛勞的工作態(tài)度、出色的業(yè)務本領和一顆為民的心受到干群一致好評。
劉母作為賢內助,也總是吹“耳邊風”,“老劉,不該拿的千萬別拿。”是她最常說的話,有人上門送禮,哪怕只是幾個土雞蛋,她也原封不動,完璧歸趙。她總是教導小劉:“做人要清清白白,做事要堂堂正正。”
在家庭條件的“更新迭代”中,小趙漸漸長大,也學會了將父母的“言傳身教”付諸實踐,他出手闊綽,拉幫結派,一直是班級里的“風云人物”,在班干部的競選中也“所向披靡”。
大學畢業(yè)后,小趙考入了公職隊伍,通過趙父的“打招呼”“牽線”,再加上小趙從小“實踐”得來的經(jīng)驗,小趙很快全盤繼承了趙父的“關系”,擁有了很多能夠提供利益上“支持”的“兄弟伙”老板。
享受到了“照顧”,自然也要“投桃報李”,對于“兄弟伙”的請托,只要有“實惠”,小趙有求必應,手中的權力徹底淪為了他斂財?shù)墓ぞ摺?/span>
最終,小趙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留置,退休的趙父也被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巧合的是,小劉成為了小趙案件的主審官,兩個昔日的朋友如今卻站在了對立面。
“我只是倒霉罷了,從上學時開始,我一直都是這么做的,這樣的手段無往不利,而你,遠沒有我這么順利。”面對昔日的朋友,小趙梗著脖子,似乎要堅持最后一絲倔強。
“是啊,但我始終牢記著父母的教誨,用自己真心誠意的付出獲得了同學、同事的認可。”
“唉,父母的教誨,是啊,毀就毀在父母的教誨上了……”
小劉看著他臉上悔恨的淚水,心中五味雜陳。
家風,如那燈塔下的陰影,既可指引方向,也能遮蔽光明。小趙和小劉的故事,是不同家風影響的縮影,提醒著每個人:廉潔自律或許不容易,但每一步都堅實可靠;貪圖小利看起來順暢,但最后的結局則是邁入無底深淵。(祁東縣紀委監(jiān)委 徐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