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夏,當湖南省常寧市歌舞劇團大型原創民族歌劇《八百礦工上井岡》的演員們含淚謝幕時,臺下掌聲如雷,觀眾席的劇團老前輩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這個縣級劇團首次登上中國歌劇節舞臺的瞬間。此刻的榮耀,從根源上要追溯到1936年湘江畔那支舉著火把演出的抗敵演劇隊。
▲湖南省常寧市歌舞劇團原創歌劇《明月心》劇照。 湖南省常寧市歌舞劇團供圖
烽火搖籃
"我的父親是劇團的第一代演職人員,那時候他們就給自己定了方向,要宣傳抗日救國,要爭取民族復興。"第一代演員陳家俊的女兒張玉純回憶道。
常寧市歌舞劇團的前身是1936年9月18日抗日戰爭時期成立的"湖南抗敵演劇第三分隊"。劇團自誕生起就骨子里自帶紅色基因,以宣傳民族團結抗戰、喚醒國人民族獨立精神為己任。
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劇團沒有固定住所,隊員們背著二胡、提著汽燈,隨著演出的路線舉團遷移;沒有經費,也沒有工資,演員們只得上街賣藝賺取微薄的收入糊口,一天只吃兩頓飯,無法飽腹;沒有固定舞臺,只要有觀眾,就可以席地演出。
1938年,著名劇作家、詞作家田漢來到劇團指導創作工作,他常常與演員們交流到半夜,創作出許多優秀抗日劇目,臨行前他揮筆題下"為抗日救國而奮斗"八個大字的舞臺橫幅,極大地鼓舞了劇團全員的士氣。
劇團隊員們堅持苦中作樂,孜孜不倦地進行文藝創作演出。劇團的文藝作品就像一束光,照進了觀眾被戰爭陰霾覆蓋的心中,給人們的苦難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也喚起了大家救亡圖存的決心。
扎根本土
新中國成立后,劇團于1956年扎根到了常寧。雖是縣級院團,但劇團的工作人員均為來自上海、江蘇、浙江、湖北和湖南等地的專業演職人員,正是他們將常寧歌劇事業的火種點燃。
龔紹慧是當時劇團里當之無愧的"大青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她成功塑造了眾多經典角色——在《江姐》中,她是繡紅旗時指尖顫動的江姐;在《洪湖赤衛隊》中,她化身蘆葦蕩里槍聲未歇便唱響赤子之心的韓英;在《沙家浜》中,她又成了眼波流轉間智斗敵寇的阿慶嫂。她精湛的表演,讓英雄不再只是紀念碑上的符號,而成為躍然眼前的鮮活形象。
昏暗的劇場里,導演徐南丹點著汽燈,組織大家排練《洪湖赤衛隊》中的經典唱段《這一仗打得真漂亮》。"今晚不管排到幾點,就算排到明早演出的前一刻,不把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和大無畏精神詮釋完美,排練就不停止!"最終,在天蒙蒙亮時,徐導才滿意點頭,讓眾人回家簡單收拾,再返回劇團開演。這份對藝術的執著追求,深深吸引了一名當時前來應聘的年輕同志:"這個團太'可怕'了!我要留下來!"
來自杭州的張晞昌則在1959年結合當地實際,大力挖掘常寧水口山紅色工運題材,創作了大型歌劇《水口山風暴》,為劇團的民族歌劇發展做了有益探索。張晞昌與愛人兩地分居三十余年,在劇團的陋室里夜以繼日地創作,為劇團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扎實基礎。
數十年風風雨雨,這些老前輩們以其辛勤付出詮釋著敬業精神,將"戲比天大"四個字刻在每一代"常歌人"的心中。
破繭成蝶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種新興娛樂方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電影、電視、流行音樂等迅速占據了人們的閑暇時光,它們帶來的沖擊讓這個曾經場場爆滿的劇團首次面臨觀眾流失。
劇團收入銳減,演員們的工資都難以按時發放。在老舊的排練廳里,大家心情都十分沉重,排練時也沒了往日的精氣神,不知道劇團的未來在哪里。
為了劇團的生計,"全才"姜繼禮四處奔波勞累。找劇本、協助導演,他將全部心血傾注其中,不知疲憊,不顧自己。臺前幕后,從服裝道具準備,到頭套制作、服裝整理,處處都展現著他的高超技藝。他制作頭套時,走針細膩;整理服裝時,盡顯匠心。為節省經費,他會"就地取材"為劇團中的同志剪發,長度合適的便制作成演出所需的胡須、發髻等。
同時,劇團成員們開始深入常寧的大街小巷、鄉村田野,尋找創作靈感。他們發現,常寧的地方民謠和民間舞蹈有著獨特的魅力,那些質樸的旋律和靈動的舞姿,是常寧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于是,劇團決定以常寧本土文化為核心,創作新的歌劇作品。演員們白天四處走訪民間藝人,學習地方藝術,晚上就在排練廳里反復排練。為了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他們常常爭論不休,反復打磨。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努力,劇團推出了一系列原創歌劇,如《那山那水那人》《夏明翰》《一盆熱水》《塔山青青》等。這些作品一上演,就受到了熱烈歡迎,不僅常寧本地的觀眾贊不絕口,周邊縣市的演出邀約也紛至沓來。
除了本地演出,劇團還到鄂、桂、粵、云、貴、川、閩等多個省份巡演,奮楫篤行,腳步踏遍大江南北,上山下鄉,潤澤百姓、匯聚民心。
2006年,獨幕歌劇《一盆熱水》榮獲湖南省第五屆"三湘群星獎"銀獎、湖南省廉政文化優秀節目匯演一等獎、湖南省優秀劇目展演銀獎;2012年,歌劇《夏明翰》榮獲湖南省第十一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品獎,同年9月,歌劇《夏明翰》參加第四屆湖南藝術節榮獲"田漢優秀劇目獎"和五個單項獎;2022年,常寧市歌舞劇團獲湖南省"巾幗文明崗"榮譽稱號;2023年,常寧市歌舞劇團獲湖南省"服務農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示范單位"榮譽稱號……
永不落幕
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常寧市歌舞劇團創排了大型民族歌劇《八百礦工上井岡》。
1922年12月5日,震驚中外的水口山工人大罷工爆發,全礦3000余名工人全部參加罷工,水口山礦機器全停。工人俱樂部發布了罷工宣言,進一步向礦局提出了爭取工人自由、實行8小時工作制、改善工人政治和經濟待遇等18項條件。這是中共湘區執委直接領導中國工人運動的一次壯舉。
《八百礦工上井岡》正是以這場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為背景,再現了那段波瀾壯闊的工運歷史。演員們用真摯的情感、精湛的演技,生動再現了宋喬生、耿飚等革命先輩領導水口山工人奮起反抗、開展革命斗爭的紅色歷史,展現了他們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英勇斗爭、敢于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為了將這段歷史精彩地搬上中國歌劇節的舞臺,劇本完善后,擔任作曲、指揮的老團長陳經榮拿起鋼筆,以每天18個小時的工作強度完成了包括獨唱、合唱、45件樂器在內200多頁的總譜創作工作。劇團退休老同志義無反顧前來助陣,在職人員更是廢寢忘食投入到創排工作中。
一個縣級劇團能有如此號召力、凝聚力,正是源自每一位"常歌人"血脈里的紅色基因。
主題曲《一條大路長又長》是這部作品的靈魂所在,這首結合了江西民歌、湖南徵商調式與花鼓戲的原創曲目,旋律悠揚動人,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觀眾的心。在歌劇的尾聲與謝幕曲中,女聲獨唱、男聲獨唱與合唱隊的深情演繹,更是將整部歌劇的情感推向了巔峰。落幕之時,現場觀眾久久不愿離場,深情喊出:"常寧歌劇后繼有人!"
"這個劇演出的整體水平不輸省級院團,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專業水平和敬業精神!"
在第五屆中國歌劇節"一劇一評"研討會上,《八百礦工上井岡》獲得來自國家京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中央歌劇院的歌劇專家們的一致好評。
這是湖南省唯一參演第五屆中國歌劇節并獲"優秀劇目獎"的劇目,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常寧市第一部登上國家級舞臺的劇目,更是第五屆中國歌劇節唯一一個縣級歌舞劇團入選的劇目。
此外,常寧市歌舞劇團還以首屆中央監察委員會候補委員蕭石月的生平事跡為藍本創作了歌劇《明月心》,將常寧籍開國中將彭明治的清廉家風故事創作為小歌劇《鐵面將軍彭明治》,將清廉元素與民族歌劇相融合,營造崇廉拒腐、風清氣正的社會風尚。
"我們守護的不只是劇團,更是文藝為人民的初心。"現任團長陳少輝撫摸著前輩們親手制作的戲服說。
從硝煙烽火中的戰歌嘹亮到新時代舞臺上的華彩樂章,常寧市歌舞劇團始終高舉黨的文藝旗幟,將革命精神的火種熔鑄進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讓紅色基因在時代的血脈中生生不息。(常寧市紀委監委 楊逵 曹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