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出生在湖南寧鄉花明樓一戶農家,因自幼目睹舊中國被人宰割和欺凌的境況,他和同時代的很多有志青年一樣,尋找著改變中國現狀的辦法,歷經艱辛而異常曲折。
1915年,在寧鄉玉潭學校讀書的劉少奇領頭參加反對袁世凱喪權辱國“二十一條”的示威游行。此后,他把自己的名字“渭璜”改為“衛黃”,以表示振興中華民族、保衛炎黃子孫的決心。
投筆從戎一度是劉少奇想到的救國救民之法。1916年夏,劉少奇到長沙進入駐省寧鄉中學讀書。受武力救國思想影響,這年秋天,他考入湖南陸軍講武堂。1917年10月,講武堂在軍閥混戰中被毀而解散。劉少奇的從軍救國夢破滅了。
1919年初,劉少奇插入長沙育才中學學習,準備考大學。5月,五四運動爆發。消息傳到長沙,劉少奇匆忙趕往北京,報考了北京大學等幾所學校,均獲錄取。但由于無力負擔學費等原因,只能忍痛放棄。
1919年9月劉少奇進入河北保定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在這里,他閱讀了《新青年》等進步書刊,了解到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等情況。1920年6月畢業后,由于沒有籌到赴法的費用等原因,他便打消了去法國的念頭。
經歷五四運動以來思想大潮的洗禮后,劉少奇經過慎重思考,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回憶說:“我們在當時接受馬克思主義并不是隨便接受的,而是經過了研究、考慮、和無政府主義者辯論之后,認為它確實是真理,確能救中國,才確定接受的。”
五四運動后掀起了一股向往蘇俄、學習蘇俄的熱潮。劉少奇受其影響,萌發了留俄的想法。1920年10月,劉少奇經長沙船山學校校長賀民范介紹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后進上海外國語學社留俄預備班學習。在這里,他攻讀俄文,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第一次讀到了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共產黨宣言》,同時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加深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理解。
1921年5月初,劉少奇和任弼時、蕭勁光等十幾人由上海啟程,一路歷盡艱辛,7月9日抵達莫斯科。不久,劉少奇進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班,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國際工人運動史、政治經濟學等課程。學習期間,國內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消息很快傳到了莫斯科。劉少奇得知后,他立即認真考慮入黨的問題。多年以后,他與侄女劉維孔聊起當年入黨的事:“那時我把《共產黨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幾遍……從這本書中,我了解共產黨是干什么的,是怎樣的一個黨,我準不準備獻身于這個黨所從事的事業。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最后決定參加共產黨,同時也準備獻身于黨的事業。”
這年冬天,劉少奇加入中國共產黨,確立了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正如他自己所說:“在東方大學當時我們學得不多,倒是我自己的革命人生觀開始確定了。懂得組織上的一些東西,講紀律、分配工作不講價錢、互相批評、一切服從黨,這些東西我腦子里種得很深。”
成為一名中共黨員,是劉少奇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從此,他就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劉少奇同志紀念館 李桂芳)